天井窑院
来源:作者 苏醒世|时间:2017-06-14|浏览次数:1015次

六十四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上,奔流着母亲河最惊心动魄的中游。大河盘盘,在它即将告别高原峡谷的时候,沿豫、晋、陕交汇的边缘,勾勒出一方丰饶的三角州。

这里,镌刻着中国人类文化最古老的符号——西侯度人180万年前被火种炙烤的遗存。

出自某种契机,与西侯度一河之隔的豫西黄土塬上,盘结了众多富含穴居遗韵的天井窑院。这些蕴藉古代文化与黄土情结的民居形式,引发了中外人类学家的高度关注,被称为“地下的北京四合院”和“人居文明的活化石”。

这些数以万计的天井窑院,依据易经八卦启示的方位,集中分布在厚积黄土的张汴、张村、菜园三套土塬上,形成一道独特的民俗风景。

“地下挖坑,四壁凿洞”是天井窑院的建造模式。由地表向下挖出一座方形或长方形的天井,形成地下院落。然后,在坑的四个界面上,掏出若干被赋予不同功能的窑洞。之后,沿着天井窑院的中轴线,在距离天井十数米的地方,斜向凿出一条贯通上下、进出窑院的阶梯状通道,俗称“门洞窑”,主体工程便基本落定。由于天井窑院的实用部分都沉入地下,当地人又形象地称之为“地坑院”。

天井窑院是在自然沉积的黄土层上开凿的,排水与防止雨水渗透便成为紧要的问题。为了防患于未然,天井窑院与地表相交的内部边缘,设置了一道用砖瓦砌出的屋檐,用于排泄雨水。屋檐上方的地表部分,砌有一圈高约半米的拦马墙,门洞入口的周边也有相同的建造。拦马墙是用土坯或青砖砌出的镂空花墙,呈现出多种花型,既美化装饰了宅居的外观,又实现了保护院落安全、阻遏人畜坠落的效能。拦马墙的内侧往往种植根系发达的酸枣、荆棘等灌木,用于巩固崖面的强度,防止啮齿类动物的入侵。

除去在地表部分采取措施之外,天井窑院的内部也增加了一些附属性的设施。每座天井窑院里都凿有储积雨水的窑井。院内地面的四周砌有一圈高约半米的青砖、窑洞的立面墙用黄泥与石灰抹刷,基座部分用青石或青砖加固。即便遇到霾雨连绵的天气,天井窑院依旧安然无恙。

“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人”,村落的人居都隐藏在地下,但闻人声犬吠,却难觅踪迹,是三套塬上村庄最为奇特的地方。

天井窑院在农耕文明、铜石并用的时代延宕了数千年的时间,它的外在形态与内在结构,氤氲着自耕农温婉的生活情调与自给自足的内心诉求。窑院内主窑、客窑、厨窑、牲口窑、井窑、地窑、茅厕一应俱全。门洞落锁之后,俨然一个独立、完整、封闭的生活系统,这种生态模式,正是血缘宗法社会的一个缩影。

至少在秦朝之前,黄河流域特有的自然条件,尤其是细腻、肥沃的黄土层,为木石、铜石农具时期的农耕提供了先机,加上粟、稷旱作物容易生长,使种植业首先在黄河中下游达到了较高水平。出于相同的原因,位于黄土高原上的民族也衍生出与之相适应的民居形式。利用自然地理条件,采取下沉式的挖掘方法,把居室建在地下。这种建筑形式,与长江流域流行的竖式堆垒、木骨泥墙的古代民居,形成建筑形式的逆向反差,表现出一种内敛的性格。

天井窑院内的布局有着严格的规矩,正对着门洞窑、朝阳的那一面称为正窑,也叫主窑,是长辈们居住的。迎门的位置历来被视作上位、上席或尊位,而阳面所享有的光明与温暖,则是对长辈施以的尊重与善待。西方基督教文化倡导: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父亲与儿子在耶稣那里如同兄弟。而中国人遵守“父为子纲、君为臣纲”的人伦秩序,这种不同的伦理观念,来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取决于差异的地理、经济、社会环境。显然,数千年来,聚族而居的生存习性与血缘政治生态,铸定了中国人独有的文化心理与伦理传统。

通常,在门洞窑的一侧,都有一孔空间跨度较小的拐窑,拐窑里凿一眼水井,用辘轳取水。水井设在拐窑里,既节约了天井的活动空间,又保障了井水的清洁。这种质朴而实用性的生存智慧,在古代民居中随处可见。窑洞的房门有两套设置,朝外开启的叫风门,门扇的上部有各种镂空图案的棂窗,棂窗上过去糊有一层窗纸,现今多用玻璃,有较好的透光度。朝内开启的门套称为老门,厚重而严实。夏季老门是开启的,冬季才与风门一起关闭,具有较好的密封保暖功能。靠近窗台的地方砌有火炕,只在冬季才生火,为了防止煤气或炭火中毒,火炕都有排烟设置。门的顶端开有透光的天窗,也一定程度地起到通风的作用。匠心独具的构造,反映出先民们亲近自然的原生态价值观念与因地制宜的务实取向。

天井窑院的建造,广泛地采用明暗、方圆、虚实的对比方法。各种构件的线条富于节奏变化,半圆、尖拱、花墙、直线、曲线、抛物线相互交替。简洁、繁复双向同构,呈现出先民的审美趣味与浑厚、质朴的美学价值。

从地面俯瞰,天井窑院表现为等边或不等边的方形。而委身院中,仰视上方,则天似苍穹。诠释“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体味先民朴素的哲学思想,天井窑院应是最理想的禅定之所。

窑洞栖身于大地的腹腔,人居与黄土浑然一体。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生态的脉动,折射出“天人合一”的情境。

现代人源于现代生活的需求,渐次由地下走向地表。天井窑院正被愈来愈高大的楼宇所替代。地下的村庄与现代人类渐行渐远。然而,在河南豫西的土塬上,仍然可见地坑院里升腾的炊烟。在天井窑院里,仍然存留着数代血脉的延续。仍然有一些年迈人在不尽的乡愁中,守望着“人居文明的活化石”。

天井窑院,真实地印证了我们民族顺应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历程。宣示着我们民族所独有的智慧与东方文化的绚彩,从而揭示出一种内敛、和善、勤劳、勇敢的中华品格。

 

Copyright © 2013 - 2018 szdky.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地址: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
E-Mail:sxdkykf@126.com 联系电话:0398-3266666
豫ICP备140077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