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布上的草叶集
来源:作者 杨莉波 |时间:2017-09-01|浏览次数:622次

“哪里有土,哪里有水,哪里就长着草。”19世纪美国作家惠特曼的《草叶集》让无数人为之陶醉,这些芳草的气息弥漫在诗歌中,弥漫在大地上,也弥漫在陕州的一种古老技艺里。这种技艺叫做“捶草印花”,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地坑院一样,陕州的捶草印花技艺享誉全国,极具地域特色和艺术价值。

捶一捶,让草印到布上

在地坑院长大的朱秀云是这项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她说她从小看到奶奶、母亲和姑姑们在地坑院纺花织布,然后用鹐棒棒草在自家织的棉布上印花,她小时候还穿过这种花布做的衣服。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可以很方便地买来机器织的花布,这种民间老手艺就慢慢失传了。她觉得这古老的技艺很神奇,失传了太可惜。于是她走访、询问村里七八十岁的老人们,把她们各自的讲述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她记忆中的方法,反复摸索、反复实践,终于捶打出了理想的图案、花型。这种传统工艺在消失多年后重出江湖,在朱秀云的手上复活了,成了地坑院的特色手工艺之一。居住在从黄土塬中挖掘出的地坑院里,采摘来黄土地上自然生长的野草,在自己织的土布上捶草印花。黄土窑映着绿草叶,是那样的生动和谐,让人觉得这就是地坑院与生俱来的韵味,充盈着自然和美丽。

如果说捶草印花是一道活色生香的菜品,那么各种原料必不可少。让我们先来看看原料:土布,就是白棉布,当地人俗称:土布、粗布。豫西塬上出产棉花,在过去都是自己种植棉花,自己纺线织布,自己缝制衣服。“鹐棒棒”草,学名“太阳花”, 中药名叫“老鹳草”,因其果实形状似啄木鸟的头部,当地人俗称“鹐棒棒”草,茎叶浆液丰富,具有染色功能,且柔韧性好,捶打后不容易烂成一团,能保持枝叶分明,清晰地把草的叶脉纹路印在棉布上。

让我们再来看看具体的操作过程:把采摘来的新鲜的“鹐棒棒”草夹在白棉布里,摆放成自己喜欢的花型图案,然后铺展在平整的石头上,用木棒槌捶打出草的汁液,随着一下一下的捶打,草的叶脉纹路就逐渐清晰地渗印在了白布上,形成白底绿花的图案。这样,一块绿色环保、纯手工、纯天然的花布就印染好了。这是本色的白底绿花布,如果还需要将布染成其他颜色,就需要用石榴皮的汁或者明矾水,将捶打出的草叶图案进行描画固色,然后放置到调好颜色的染料锅里煮上十几分钟,这样出来的花布,底色可以是红、黄、蓝、紫等各种颜色,而先前捶打上去的草叶图案就成了黑色。这种手工印制的花布,十分朴拙美观,是当地农民明、清、民国初期较普遍使用的一种印花技艺。

选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在自家的地坑院里捶草印花,在木棒槌敲打的叮叮当当中,地里的草叶就长在了棉布上,草以另一种生命的形态生长,在布上永不枯萎。黄土塬上的人们用巧妙的心思,为草叶在棉布上照了一张像,留住了这些草们的美丽年华。这是草叶们真实的照片,如果草的叶片上有小虫眼儿,也会印在棉布上。除了草的映像,捶草印花人的心思也会蕴藏在这块花布里:是为自己染个花床单,是为儿女染件花布衣,是为老人染条花围巾,抑或是为心中的他染几块花手帕……手起手落间,叮叮当当里,草在布上摇曳,情在心中荡漾。染好的花布晾在自己的院子里,映着蓝天白云,伴着袅袅炊烟,和着鸡鸣狗吠,含着满心欢喜,黄土塬的滋味、地坑院的气息就这样浓缩进、浸染到这块花布里。

望一眼花花绿绿的捶草印花布,能听到草叶们叽叽喳喳的言语,能看到草们满足地在阳光下“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青青草香让平凡的粗布开出了花,有了灵性,美丽花布让素白的日子活色生香,一片锦绣。

捶、草、印、花每一个字都可以拆分开来,每一个字拆分开来都是一道工序、一幅画面,而它们组合在一起,又是一个故事、一种风情。木棒槌的叮叮当当,连同捶草印花时心弦的轻轻拨动,合成美妙的乐音,诉说着手工手艺的闲适与诗意,表达着农耕文明的恢弘与静美。

捶一捶,让家的味道留下

捶草印花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后,许多外地人慕名前来参观。捶一捶,就能让草叶印到布上,真是一件充满诗意的事情,很多人听了介绍都想自己尝试一下,体验做手工活儿的美好。

捶草印花技艺来自民间,大俗大雅,像田野的风清新自然,它虽然出自地里不事雕琢的随处可见的野草,但美得动人心魄,让人过目不忘,让人一见倾心。

星移斗转,时光远走。那些遥远的农耕文明的场景,那些朴实的乡土生活的元素,那些儿时的乡风乡韵,就像我们最不舍的父母亲人,在时光不动声色的流逝中慢慢变老、远去、消失。我们留不住匆匆的时光,但就在这不舍昼夜的流逝中,总有一些难忘的记忆让我们一次次回味,总有一些美好的滋味让我们一遍遍怀想……

看到一些老物件,想起一些老手艺,我们会情不自禁地说:“哦,我小时候见过,我妈妈会做。”怀念妈妈,就会想起妈妈做的物件。在重温和妈妈在一起的温馨时光里,很容易就会产生自己也学着妈妈的样子来做的想法,这相同的场景就好像妈妈也在身边,仿佛轻轻唤一声“妈”,就能听到妈妈的应答。自己在重拾、模仿、延续妈妈的老手艺时,那些儿时的记忆都回来了,就又一次回到了和妈妈同在的时光,妈妈的气息和家的味道就这样长久地留了下来。

时光飞逝,谁都会老,我们挽不回流逝的时光,也无法留住青春的岁月,但是传承这些老手艺,就好比在最美的年华里照相留念,等老了,翻看这些旧照片的时候,那些曾经的好光阴会扑面而来。我们无法阻止生命的老去,但我们可以照些美丽的、年轻的照片,把青春时光和美好记忆定格。这样在每一次回望的时候,我们的心就会充满温馨和喜悦,因为我们来过,我们年轻过。

这些技艺一代代相传,如同在土地上的一次次播种和一次次收获,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耕耘里,我们的粮仓越发丰盈,于是,村庄和我们都得以丰衣足食。我们的根和家,就在这样的春华秋实中一点点粗壮、一寸寸绵延、一遍遍美好、一步步向前……


Copyright © 2013 - 2018 szdky.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地址: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
E-Mail:sxdkykf@126.com 联系电话:0398-3266666
豫ICP备140077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