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坑院与中国民居建筑
来源:三门峡日报 今日陕州 作者:张战峰|时间:2019-11-06|浏览次数:1075次

  《易经·系辞下》中记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地坑院是窑洞的一种,也叫作天井院或下沉窑院,它区别于窑洞的是位于地平线以下,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体系。地坑院主要分布于陇西、晋南和豫西一带。其中要属豫西地区的地坑院最为集中和别具一格。
  应该说,地坑院是人类从穴居跨入居住建筑文明史的必经之路,犹如直立行走是人类区别于类人猿的一个跨时代意义的大事件。在茹毛饮血、居无定所的远古时代,为了防备野兽和异族部落的袭击,人类的先祖会首要考虑选择一些易于保护族人的地方群居而生,当时社会处于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时代,消除饥饿和防范外来的侵犯是首要考虑的问题,
  地坑院的雏形是天然洞穴,洞窟能满足人类遮蔽风雨,躲避野兽虫蛇甚至不同部落人的侵袭伤害。随着原始人类社会向母系(或父系)氏族公社的转变,以家庭为单位的天然洞窟(或巢穴)的群居生活显然不能适应越来越多的部落生活的群居场所,这就需要有一定的容纳群居的空间来满足群居的需要。这时一个氏族部落的头领人物就会想办法寻找一些连成片的洞窟(洞穴)来安置本氏族部落人员,如果没有找到合适的天然场所那就必须动用部落所有人的智慧想法解决。于是,在一些土质相对松软的地方用双手或木棒甚或石块来挖掘土坑、洞穴,来满足他们最基本的躲避风雨、寒冷侵袭的需要就成为可能。这些坑穴、洞坑就是地坑院的雏形。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向前发展,人类从原始社会跨过了漫长的氏族公社,当社会财富开始从大多数人手中聚集到极少部分氏族部落首领手中时,就出现了阶级的分化,从而出现了特权阶层。这个时候处于特权阶层的部落头领为了物质享受甚或显示权威的需要,就会刻意修建一些居住条件比其余部落成员要高档一些的住所,在原有洞穴(或洞窟)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功能建筑,比如在洞穴入口处增加一堵土墙,用木棍或树枝在洞穴口遮挡起来,甚至用树叶或干草将缝隙堵塞以防风雨或野兽,同时具备一定的保温功能。
  从奴隶社会开始,也就是中国历史有确切记载的夏朝开始,建筑的发展进入一个跨越时期。据河南省洛阳市偃师的二里头村保留的夏朝大型宫殿遗址考证,当时,已具有高超的建筑水平。夏朝之后的商、周,一直到秦、汉,建筑水平有了更进一步的提升,秦始皇修建的阿房宫、骊山墓就是当时封建社会初期建筑的最高水平的代表。
  今天,我们回过头来对中国的民居和建筑发展追根溯源时会发现,它们最根本最原始的出处,也许就是名不见经传,大多数人不知的地坑院。其实,地坑院演变发展至今,已伴随中国历史走过了漫长的数千年。所以,我们今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地坑院——这个古老的洞穴型民居就是中国建筑史上的活化石。

Copyright © 2013 - 2018 szdky.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地址: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
E-Mail:sxdkykf@126.com 联系电话:0398-3266666
豫ICP备140077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