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盛赞地坑院的生态建筑智慧
来源:爱陕州|时间:2018-01-30|浏览次数:933次

1月3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8版向海内外读者整版推出《美丽中国·中国建筑的生态智慧》,介绍了北京地下管廊、徽派马头墙、客家土楼、遂宁海绵城、地坑院等具有“天人合一”特色的中国建筑,该报对建造地坑院的群众巧妙利用自然、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建筑智慧给予高度评价,并概括陕州地坑院的特色为“顺势而为 冬暖夏凉”。

微信图片_20180131171437.bmp


该报指出,所谓生态建筑,首先要能为人类提供“宜人”的室内空间环境。第 二,对环境索取小,在选材和能源利用上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 用以及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原则。第三,对环境影响小。无疑,陕州地坑院是生态建筑的杰出代表。该报认为,建筑是安身之所,也是诗意栖息之地。我们应当在汲取先人智慧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发展适应新时代需求的绿色、生态及可持续建筑,同时保存中华民族特色,在世界文化之林打造出别具 一格的建筑名片。

以下为稿件全文:

地坑院:顺势而为 冬暖夏凉

罗 兰


“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一种沉落在地下的民间院落成片分布在豫西、陇东、晋南和陕北等地的黄土台阶平原上,它就是地坑院,距今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被誉为“人类穴居活化石”。

微信图片_20180131171449.bmp

最近,记者走进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的地坑院民俗文化园,欣赏到了黄河流域先民们巧妙利用自然、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建筑智慧。

来到开阔的塬上,只见地面上绿树环绕,一个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方坑周围,用蓝砖蓝瓦做成一米多高的拦马墙和呈斜坡状的落水檐,用以阻拦雨水。地坑院使用的是“减法法则”,用减少自然土体量的方法,利用黄土层的自然垂直节理,向下凿挖,整个建筑与大地融为一体,具有防震、防风、消暑、保暖、隔音等作用。

顺着一面斜坡下行,就来到地坑院子中间,这是地坑院唯一的一个出入口,当地人叫门洞。在门洞拐弯的地方,一般人家都会再凿一个拐窑,向下挖一口井,用辘轳取水,这是地坑院的饮水系统。地坑院的居住空间为窑洞,根据功能划分有主窑、厨房窑、门洞窑、居住窑、储物窑、粮食窑、牲口窑、茅厕窑等。从寒冷的院中一走进窑洞内,顿感温暖,原来地坑院窑洞利用深厚的黄土层呼吸来调节温度,夏季黄土吸收热量,冬季黄土排出热量以平衡阴阳。地坑院里的窑洞年平均气温在10℃—22℃之间。夏季不用空调,冬季不用生火,属于环保节能住宅。

据介绍,地坑院主体建筑材料全部为土,不仅节省建筑材料,而且节省建筑费用,是一种高效低耗的住宅。目前,“地坑院营造技艺”已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Copyright © 2013 - 2018 szdky.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地址: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
E-Mail:sxdkykf@126.com 联系电话:0398-3266666
豫ICP备140077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