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线下的神奇村庄
来源:管理员|时间:2014-05-19|浏览次数:724次

20世纪初,德国人鲁道夫斯基在《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一书中,最早向全世界介绍了中国的地坑院窑洞。称地坑院建筑为“大胆的创作、洗练的手法、抽象的语言、严密的造型。”书中刊载地坑院窑洞照片的拍摄地点,就在已有2400年悠久历史的豫西陕县三道塬。

陕县地处黄土高原东口处,数万年来,黄土高原的风沙给生活在这里的人民带来诸多灾害和不便,也为勤劳的人民休养生息提供了天然的营地。作为民居,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人类文明早期发祥地之一,在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这里就有原始农耕业,有群居部落,有能为人群挡风遮雨的天然窑洞。有了窑洞,就有了地坑院,而这些地坑院就成为炎黄子孙繁衍生息、创造灿烂文明的地方。  

陕县现存地坑院一万多座,主要分布在张汴乡、西张村镇和菜园乡三道塬上。年代铰早有据可查的应属西张村镇窑头村地坑院。据窑头村曹氏族谱记载:“洪武年间(约公元1368—1399)避大元之乱,由山西省洪洞县曹家川迁移至陕县南塬窑头村。”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陕县三道塬地处陕县南部土塬,黄土堆积深厚。这些形成于早更新世、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的黄土,历经千年,由空中风沙和地面雨水冲刷沉淀聚集而成,土质细腻,层次坚立,为“地下挖坑,四壁凿洞”这种建筑形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地坑院就在这样平坦的黄土地上向下挖约6—7米深、长约12—15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土坑做为院子,然后在坑的四壁挖窑洞,窑洞高3米左右。深约8至12米,宽约4米。其中把一窑洞凿成斜坡通向院上,是人们出入的通道,称为门洞。在地坑院内居住,排水和防渗是最重要的事情。因此,窑洞基座一般以请转加固,防潮同时防止雨水浸泡窑基。院内地面四周砌一圈青砖,院心是在比院子边长窄2米左右的基础上再向下挖30公分左右的平地,在其偏角挖一眼小水坑作渗井,用来渗漏院内积水。  

地坑院是在黄土层中挖出来的居住空间,建造巧妙,颇具匠心。由地面下到院落,再经由院落进到窑洞,形成收放有序的空间序列,整个空间充满了明暗、虚实、节奏的对比变化,窑洞与大地想通,卧于大地之中,随大地脉搏跳动。从上往下看,整个窑院为方形,站在院中间看天空,天似穹窿,天高地厚,人在其中,是天地之合的缩影。  

文物专家说,地坑院是凹在黄土里的村庄,刻在黄土地上的符号,是人类居住文明的活化石。建筑学家说,地坑院表现了生土建筑的最高成就,是一种反常规构造方式。2006年,陕县地坑院建筑群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年5月地坑院营造技艺被文化部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Copyright © 2013 - 2018 szdky.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地址: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
E-Mail:sxdkykf@126.com 联系电话:0398-3266666
豫ICP备140077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