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州地坑院
来源: | 作者:travel-71 | 发布时间: 2024-10-21 | 623 次浏览 | 分享到:

2019年”五一”期间,偷得浮生半日闲,自驾再一次来到三门峡陕州地坑院景区。地坑院景区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市区西南部,陕州区张汴乡的陕塬上,距三门峡市区11km,交通便利,适合自驾旅行。

微信图片_20190514084936.jpg

  网上资料显示,地坑院所在陕塬地区黄土层厚约20-70m。地坑院窑洞抗震挡风,冬暖夏凉,冬季窑内温度在摄氏10度以上,夏天保持在摄氏20度左右,所有建筑均在村落地平线以下,"进村不见人,见树不见村"就是它的独特样式。地坑院建筑样式适合北方降雨少,风沙大,黄土厚,易开挖的特殊条件,我总结出十六字特征是"向下挖院、四壁凿屋,坡道进出,院心载树"。根据景区图片介绍,保存最完整、最久远的地坑院已有300多年历史。
  地坑院建筑与安徽的四水归堂、云南的一颗印,苗家山寨吊脚楼、福建土楼等等一样,都是适合当地气候条件,就地取材,灵活多样,因地制宜的民居形式,最能展现中华民族的勤劳与创造,闪耀着先民智慧的光芒。
  虽然没有得到网上或景区资料印证,根据我个人理解,陕州地坑院景区是在本区众多的地坑院村落中选择典型样式,经过整体规划和个体修葺后对外开放的。景区将原本分散、独门独户的21个院落,通过地下隧道串联在一起,每个院落分别集中展示一个文化现象,形成21个具有独立主题的民俗展厅,分别展示地坑院建造、农耕文化、婚俗文化、剪纸、泥砚等。这样的规划与布局使游客进出有序,交通流畅,旅游组织与管理更方便。

  关于地坑院及窑洞建筑本身的研究已有大家雄文论述,我也就不再拾人牙慧。我着重介绍一下我这次旅行的几个内心感受。

微信图片_20190514085001.jpg

  第一个是感动。参观期间,我全程目睹了两个地坑院之间古风淳厚的娶亲过程。根据我的观察,我坚信新郎、新娘及双方亲戚都是真的,而司仪、乐班及迎亲队伍等应该是景区的工作人员,迎亲过程带有展示、表演性质。细思这种奇特的组织方式,我也暗暗称奇!心想:地坑院这类景区,不像故宫博物院、龙门石窟这一类本身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的景区,文物不言,下自成蹊,不需做任何表演,就有天下游客蜂拥而至;也不可能像开封的清明上河图景区,本无文物,全凭表演,从早到晚,各式各样的现场表演,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特别是“东京梦华”的实景演出,战争场面惊天动地,火光冲天;生活场景则琴声悠扬,摩肩接踵。地坑院这样的民俗文化景区,当然没有财力举办演员阵容强大,道具投资惊人的表演,但为了创造真实有趣的旅游体验也需要策划这种现场演出,但这种“半真半假”的样式既节约了开支,又给游客带来鲜活的体验,一举多得。我认为,这是实景演出的一种创新,意义不亚于当年祖先根据黄土塬地形地貌创造出地坑院这种独特建筑样式,黄土塬的子孙们这种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还在!

  第二个是惊喜。景区为了丰富游客体验,在地坑院村落地面上摆放了上百件收集来的各式各样的民俗用具和石刻雕塑。据我这个外行观察,很多文物都是珍品,并非后人粗制、迎合参观的赝品,举例说明。

微信图片_20190514085054.jpg

  景区有一对大象雕塑,但完全没有庞大的身躯,没有伟岸的造型,相反却瘦骨嶙峋,低眉细眼,眼神中甚至流露出一种莫名的悲哀!雕刻者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创作时又有着怎么的复杂情感?不得而知!

微信图片_20190514085059.jpg

  另有一对石狮子体态壮硕,威武雄壮,特别是右边这一只,头略上扬,下巴紧收,咬着牙关,屏住气息,怒目而视,似乎正被激怒,随时就要扑过来!石狮形象栩栩如生,绝非出自平庸之手。

微信图片_20190514085109.jpg

  在景区出口还有一对形象怪异的龙,浑身披鳞,尖嘴猴腮,弓背屈体,口中所衔物品既像莲花(但却是双层)又像灵芝(但却又分瓣)。从总体形象上看,与其说是一条龙更不如说是一头穿山甲!但中国人并不崇拜穿山甲啊!那么,它到底身为何物?

微信图片_20190514085122.jpg

  景区动物造像多是体型怪异,表情夸张,形象生动,充满力度;除此之外景区还有许多雕刻精美,线条流畅的人、神造像。这些雕像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只可惜没有任何文字说明:没有发掘地,没有出土信息,更没有相关的研究介绍。他们只是静静地、落寞地站在那里,经受风吹日晒,饱尝雨雪冰霜,这也许正暗合了地坑院建筑和黄土塬上农民的浮世际缘……

  半天的游览,可谓体验鲜活,收获颇丰,然而参观过程中,我也感觉到美中不足。陕州地坑院也像全国千千万万个古城、老街道一样,在开放旅游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四顾迷茫,迷失自我的困顿!

  首先是建筑样式的错位。在地坑院景区的入口,可以看到高大巍峨的城门楼,两边侧门上甚至有“北安门”、“南平门”等类似城门洞匾额的字样;景区出口竟还有完全砖砌、与“瓮城”相似的城墙等等,这些都与地坑院建筑样式完全相悖。实际上,我个人理解地坑院的精神实质就是低调、隐蔽。在那些兵荒马乱的年代里,安份的人家最好的居住建筑是不显山不露水,不被兵匪或者强盗发现。在洛阳新安县铁门镇的千唐志斋旅行时,我对这一点已有强烈的感悟。我观察千唐志斋周边的地理环境,发现即使张枋这样的大将军,具有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实力,也特意选择“隐蔽”作为建设的第一要务。另外,地坑院这种建筑形式是民居的样式,而不是官式建筑,不具备强大的财力和物力背景,建筑就地取材,节省造价,不可能有那种高大的门楼,不可能有城墙瓮城。这种后期的配套建筑形式有点狗尾续貂之嫌。
  第二个遗憾是这种将21户地坑院串联起来的旅游布局。虽然方便了游客,也便于组织管理,但却失去了地坑院建筑的韵味儿。原始的地坑院独门独户,即使聚居的村落,也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景区把所有的地坑院打通,成为信息互通,往来便捷的“地下商业街”,这与原始的生态是完全不符的。这一点景区也没有明确的说明,可能给一些短暂参观的游客造成误解。
  我对陕州地坑院景区的总体评价是:地坑窑洞风格独特,文物收集弥足珍贵,配套建筑定位偏颇,讲解标识有待完善。


新闻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