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塬高处天空瓦蓝,微风抖擞着树叶,太阳映照,暖洋洋的。坐在陕州地坑院的拦马墙边,弦音檀板响起,对面河南省鼓曲唱曲展演的舞台上,表演起了河南坠子。
《巧试孝心》《义薄云天》《小八义》……黄土塬上的乡村场景,简单朴素的舞台,尽情投入的表演艺人,有韵有味的河南方言,舞台外似乎听得到时光倒流的脚步。印象里,我已有二十多年没看过河南坠子的现场表演,残留的记忆早在童年时代已翻篇。
河南坠子在2006年就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就意味着这种民间说唱艺术已式微,在大众视野里日益凋敝。传承和保护,是否可以让它“灵光”重现?河南坠子100多年前诞生于河南。20世纪三四十年代流行于中原和华北地区,北京、天津、西安、武汉等城市可见演出盛况,一时风行于大江南北。
利用万能的度娘搜索,我努力还原自己关于河南坠子的记忆,意外地找到了和自己的渊源。河南坠子流入三门峡区域,始于清末民初。20世纪50年代,我的姥爷那一代,在陕州南关成立曲艺组,招收学员学唱河南坠子,1958年8月到三门峡大坝工地慰问演出。20世纪60年代,我的母亲那一代,巡回各地演出,多演唱自己创作改编的新曲目。1964年8月参加洛阳地区现代曲艺会演的创作曲目《母子会》得到好评,有的县广播站将曲目全部录音播放。而今,我这一代,只隐约记得小时候看坠子书舞台灯光下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其他的欲说已忘言。
以唱为主,唱中夹说,既不太文也不太俗,唱多激亢,亦能委婉,刚柔相济,加以形容,手挥目送,绘声绘形,河南坠子这样的传统民间说唱,也正如天地间的风声雨声流水声,是人类历史这条河流发出的自然声响,是生活淌过民间带起的铮铮弦音。
一曲又一曲,地坑院的舞台上,来自河南各地的艺人展演着拿手的鼓曲唱曲。乐声回荡着,景区里已开发的院落里人流熙攘,保持原生态的院落里梨树梢上高挂着果实。
远远,近近,漫不经心游走在舞台四周,我一时不能确定自己究竟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独立于浮沉往复的世界之外,穿越喧嚣与清冷,听听河南坠子的弦音檀板,仿佛回到这种传统民间说唱刚来到这个世界时的淳朴与美好。